隨著武漢的全面重啟,中國三大智力密集區之一、別稱「中國.光谷」的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也正在復甦,但諸多園區企業卻面臨著訂單焦慮和斷供難題。在寒意尚未消退、營收重挫下,他們正試圖從這次危機中尋找新的機會。
「中國新聞周刊」最新一期刊發文章「光谷復甦:訂單在哪兒?」,闡述了武漢光谷園區企業如何開啟重生之路。
武漢虹識技術董事長兼總經理易開軍坦言,兩個月的封城期裡,公司的產能基本為零,至少有1500萬元人民幣的產品訂單受到影響,銷售額同比減少了80%。訂單、產能、現金流都受到了很大影響。
銳減的訂單量已成為眾多中小企業的共同心病,復工後也只是疲於交付積壓的庫存訂單,新訂單和新客戶寥寥無幾。緊繃的資金鏈下,一些原本已準備上線的新業務也不得不一再縮減或擱置。
除了訂單量下滑,全球疫情蔓延導致的國際供應鏈和物流緊張也成為中小企業復產的關鍵難題。同時,由於國際疫情引發的大面積停工停產,許多企業與國外產業鏈的聯系中斷,極低的溝通效率也牽制了企業的計劃復工進度。
文章指出,儘管在疫情期間,光谷園區的一些顯示面板、存儲芯片、光纖光纜類大廠由於「生產不能停」的特性,實現「封城不封產」,一定程度上充當了穩定錨,但龍頭大廠和抗疫產業鏈之內的企業只是少數,更多的是經歷了兩個多月的停工,復產進度又十分緩慢的中小企業。
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教授鄧磊敏表示,眾多中小企業基本面臨比較緩慢的復工復產進度,高昂的員工成本和不穩定的生產計劃都對企業造成了很大壓力。
「長達七十多天的封城,給武漢的產業帶來沉重打擊」。文章指出,一季度已經失去,二季度正在補救,談及真正的復甦和回到正軌,大廠和中小企業都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放在下半年。
京東方科技集團副總裁張宇表示,目前國際疫情仍在上升階段,對市場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可能要到三季度才能真正顯現出來。
不過,逐漸復甦的武漢正在釋放更大的人才需求。BOSS直聘武漢負責人祝亮表示,各方面數據表明,湖北就業市場招聘需求在逐步增長。除原有員工返崗外,武漢天馬微電子、聯想武漢基地、富士康武漢工廠的今年新增人才需求均超過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