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病是貓咪最常見的疾病,甚至號稱健康的頭號殺手。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光電系冉曉雯教授、物理所孟心飛教授與高雄中興動物醫院黃明如副院長合作,只要使用一般市售的貓砂,就可成功分析出貓尿尿素的濃度,進而判斷是否可能罹患腎病,技術獨步全球。
當了18年貓奴的冉曉雯教授表示,愛貓曾受腎病所苦,加上病徵通常不明顯,等到發現異狀時,已非常嚴重。黃明如副院長指出,10歲以上的貓約50%患有腎病,腎病的診斷標準依據包括血液檢查、尿液檢查及超音波影像檢查,基本的血檢費用約600元以上,但是血液檢查需要事前空腹,從出門就醫,到被保定採血及報告確認,大概需要2-3小時以上,對貓咪及主人而言是很大的壓力,而影像檢查或收集尿液,需時更長,貓咪的配合度更是檢查順利與否的關鍵。
為了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團隊歷時半年,使用先前研發的「雙光纖微反應槽」,由兩根光纖搭配 3D 列印的感測槽,並以低成本的電子零件組裝而成,然後只要將沾尿的貓沙加水稀釋過濾,放入感應槽,再滴入三種指示劑,就能從電流讀出尿素濃度,初步判斷貓的健康狀況。整個檢測過程5分鐘就可完成。
團隊與高雄中興動物醫院進行臨床實驗,已檢測10隻貓,初步建立貓砂尿素濃度的檢量線:尿素濃度400mM以上屬健康,200mM到400mM屬急性腎病,200mM以下屬慢性腎病。目前以松木砂、豆腐砂等兩種常見貓砂作為檢體,檢測結果與醫院檢測結果符合。黃明如副院長表示,交大研發的檢測儀器可以居家使用作為追蹤以及預警,若貓咪檢測出有腎病疑慮或有腎病惡化的徵兆,可以上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團隊也與法國國家科學院合作,嘗試將半導體元件放到塑膠棒上,預計今年可製作出尿素探測棒,提供居家易操作的貓砂偵測。「如果檢測結果異常,飼主就能及時帶愛貓到動物醫院就診,由獸醫提供後續醫療協助。」冉曉雯教授說。
這項可攜帶、可即時反應的「雙光纖微反應槽」尿素偵測系統,已成功應用在慢性腎臟病患者人體臨床實驗中的唾液尿素檢測,相關成果去年已刊登於生醫期刊《Biosensors Bioelectron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