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今天展示太陽能模組資源化新科技,打造太陽能模組回收示範線,預估可讓回收效益翻倍。並成立產業聯盟,希望透過組織聯盟整合太陽能產業上中下游及循環體系能量,搶攻國際市場。
工研院指出,隨著政府推動再生能源政策,國內太陽能模組裝置量持續大幅增加,太陽能板設計壽命約20至30年,為及早因應未來必將發生的爆量廢棄問題,工研院開發「太陽能模組資源化技術」,佈局已裝置的傳統模組能達高值回收,提升傳統太陽能板廢棄後的材料回收價值。
工研院表示,這項技術將廢棄太陽能已裝置模組透過拆解、破碎、分解與綠色濕法有價金屬提取技術,讓廢棄太陽能板可以回收再生,預估回收資源化效益可從6億元提升到12億元。
同時,工研院為了推動廢棄太陽能模組的循環經濟效益,也與產學界合作成立「台灣太陽能模組資源化產業聯盟」,約有20多家廠商參與,希望透過組織聯盟整合太陽能產業上中下游及循環體系能量,搶攻國際市場。
工研院也展出新型的「易拆解太陽光電模組循環新設計」,從太陽能模組製造端,就以易拆解的循環經濟思維導入新材料與新結構設計,讓新型太陽能模組從生產起就考量到後續的資源循環與元件回用。
工研院表示,新型易拆解太陽能板,除提升原有發電特性外,汰役廢棄後,更能完整提取高純度銀、矽晶片與玻璃板,大大提高太陽能循環利用價值。
工研院「易拆解太陽光電模組循環新設計」已完成可行性評估與材料測試,明年起在經濟部技術處支持下,將擴大關鍵材料試量產規模,並同步啟動原型模組實驗室與場域測試驗證,並將結合產業界與學界力量,加速易拆解新模組的可靠度與商業化推動,期望以太陽能電池模組的封閉循環設計,提供更潔淨的再生能源,創造人類永續的未來。
根據工研院 IEK Consulting 估計,全球太陽能市場規模將從今年的1179億美元,到2021年將成長至1368億美元,成長幅度逾16%。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太陽光電去年底總裝置容量已超越水力發電,躍居再生能源之首,至今年4月底為止達312萬瓩,年增53.7%,占整體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比重高達47%,成為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的主要推手。
工研院另還展示提供國際檢驗標準的「太陽光電測試實驗室」、利用室內微弱光源發電的「染料敏化電池技術」、讓新舊電池可以互相搭配的「RAIBA可動態重組與自我調節之電池陣列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