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積極發展綠能,但目前太陽能板仍沒有完整回收體系,台南大學綠能系與產業界合作,研發以物理性百分之百回收太陽能板,成本低、零汙染,且回收材料還能做成新型太陽能板,可用做建築外牆或頂樓鋪面,用這種材料做的建築物整棟都可以發電。
台南大學綠能系主任傅耀賢領導的團隊與製作連接器的連展公司合作,成立連翔綠能公司,昨天公布這項產學合作成果,預計明年有正式產線,展開回收作業。
傅耀賢說,太陽能板回收是全球共同課題,製造出大量太陽能板廢材,可回收的卻有限,全球第一家回收廠2018年在法國成立,但使用燃燒方式,不僅高耗能,且會產生碳足跡,同時因回收有交叉汙染情況,回收玻璃只能用來鋪設地板,去化有限。而日本的回收者是採用化學性,以化學藥劑清洗,同樣會造成高汙染。
台灣預估2050年將累計產生1530萬噸的廢舊太陽能板,未來回收相當重要。南大團隊從兩年前研究回收,研發出物理性稍微加熱後,讓玻璃與背板間的膠合層脫離,再以研磨方式分別回收。
團隊表示,雖然也有加溫,但使用的溫度低,平均回收一塊太陽能光電板只要2.5度電,比歐洲的燃燒法回收要節能許多,可將太陽能板內的材料分別回收,沒有交叉汙染問題,百分之百再利用。
太陽能板裡有超過7成玻璃,團隊利用回收的玻璃做成U型玻璃建材,可隔熱保暖,南大團隊將產品再升級,U型玻璃結合太陽能板放在外牆或屋頂,建材本身就可用來發電,雖然不像目前的太陽能板可以調角度,但發電效能相當不錯